應該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? -淺談大腦側化與慣用手建立
- treeotclinic
- 3月1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3月13日
「老師,我的孩子玩玩具、拿湯匙、畫畫時,為什麼一下用左手拿、一下用右手拿呢?」
「我的孩子慣用手到底是左手,還是右手呢?」
「如果是左撇子需要改成右手嗎?」
在日常生活中你也遇到慣用手的相關問題嗎?這時我們該如何引導比較適合呢?
大腦側化功能
為什麼孩子會發展出慣用手呢?這是因為「大腦側化」功能逐漸發展,隨著左右側大腦功能分化,大腦逐漸發展出優勢主導側,而另一側則為輔助角色,例如右撇子以左大腦為優勢腦。
若兩側大腦沒有分別發展出優勢及輔助角色,兩側同時需要處理外在訊息,將會降低處理速度及學習效率。若要求孩子改變原本的慣用手(如左手改成右手),將會影響左右側腦區的發展,可能導致出現左右手混淆、動作不協調、書寫困難、空間概念差及鏡像字等問題,在學習任務上面臨挫折,甚至容易有挫折感、缺乏自信等負向的情緒反應,因此慣用手的建立應以順其自然為主,不需要刻意更改。這是天生的喔。
慣用手的建立應以順其自然為主,不需要刻意更改。
慣用手的建立
「慣用手」指的是當我們在操作技巧性的活動時,較為偏好使用的那隻手。在日常生活中,家長可以多多觀察孩子常常孩子習慣先使用哪隻手?哪隻手的操作表現較好?像是,孩子常常用哪隻手操作工具,包含湯匙、筆、剪刀、夾子、牙刷等等;玩玩具時,先伸出哪隻手拿玩具;丟接球時,常用哪隻手丟球等等,而該側手有較高機率發展成慣用手。
在引導孩子建立慣用手時,不需要刻意規範或更改,我們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孩子多元大量的練習機會,讓孩子自己主動選擇使用哪隻手,自然而然的發展出慣用手。
而在慣用手發展階段,我們可以提供各種活動促進孩子練習:
2歲之前
此時尚未發展出慣用手,這個階段可以多讓孩子自然地使用雙手操作,無需特別練習哪一側。可多玩玩雙手操作類型的教具,或左右手輪流操作教具,例如兩手拿玩具互敲、拍手、拿奶瓶、杯子喝奶或喝水、各種聲光玩具、拍打敲擊類玩具等活動。
2~4歲
慣用手逐漸開始發展,使用慣用手操作的次數可能較高,但仍會左右手互換,此時不需要特別糾正只能使用單手,多讓孩子嘗試練習,孩子會自己發現哪隻手比較好用,而逐漸建立慣用手。這階段可以多玩各種夾子、組合積木、串珠珠、撕貼紙、練習用湯匙、叉子吃東西、轉開瓶蓋、切菜玩具等等。
4~6歲
慣用手會更為明顯且較穩定的使用,這階段的孩子在使用工具時(如湯匙、學習筷、畫筆、剪刀、夾子等),可提醒孩子用同一隻手去操作,另一手為輔助手。像是一手拿筆畫畫、另一手壓住紙張;一手拿湯匙或學習筷、另一手扶住碗。針對手部操作技巧較高的活動(如持筆、筷子),若孩子因手痠而換手,可以提醒孩子休息一下再用同一手操作。如果小肌肉耐力不佳,建議需多加強慣用手的小肌肉耐力,多玩阻力較高的黏土、曬衣夾、撕貼畫、撕開包裝紙、幫忙擦桌子、曬衣服夾襪子、擰毛巾等等。
6歲以上
慣用手的建立已較明確,平常有固定使用的慣用手,且慣用手與非慣用手間能分工合作協調地進行操作活動,若仍有換手情形,或是左右手混淆,需強調使用同一隻手操作,另一手輔助,強化慣用手的能力,不鼓勵頻繁換手。
慣用手的常見疑問與迷思
幾歲仍未發展出明顯的慣用手需要進一步協助?
若4~6歲仍未出現明顯偏好慣用手,建議日常生活中須多加引導及練習,確認孩子的慣用手,若有疑問也可尋求職能治療師評估。
同時使用兩手、左右開弓,發展兩側大腦好像很厲害,但這樣好嗎?
左右開弓容易讓孩子產生左右手混淆,操作活動時一下用左手、一下用右手,反而減低處理速度、學習效率,產生動作不協調的問題,所以不建議同時練習使用左手及右手進行操作活動,仍以固定同一側慣用手為主。
孩子好像是左撇子,需要矯正嗎?
不需要刻意矯正喔,順著孩子的自然發展就好。左撇子右撇子一樣好,有研究指出若硬是更改慣用手,可能會出現左右手混淆使用、認知空間概念問題、負面情緒、缺乏自信、寫出鏡像字、動作不協調等問題。
左撇子比較聰明嗎?
一直有大量研究在爭論左撇子右撇子哪個智商比較高,但目前來說大部分的研究結果並沒有統一的定論,換句話說,左撇子右撇子的智商差距微乎其微、不具臨床意義。或許因為左撇子是相對少數,所以較容易被大家關注其表現喔。
原本是左撇子但已經被改為右撇子,需要再改回來嗎?
若學齡期的孩子被改過慣用手,目前已經非常習慣固定使用右手,且動作表現也很不錯,那就固定使用右手。但是,若為年齡較小的孩子,目前仍會左右換手,則建議可漸進調整回原本的慣用側,慢慢熟習慣用側的操作技巧。
聽說⋯⋯大環境多是右側優勢,左撇子很不方便耶,還是改一下好了?